9月2日,株洲市天元區某老舊小區內,社區工作人員李田的手機突然收到一條房屋安全預警短信,顯示小區3棟西側墻體傾斜值接近安全閾值。他立刻趕往現場,通過手機APP上傳現場照片與情況說明,指揮中心同步調度專業人員攜帶設備前往復核——這一幕高效聯動的場景,正是株洲市“北斗+房屋安全監測”技術落地后的日常寫照。
如今,北斗技術正深度融入株洲城市安全治理的血脈,為老舊房屋與供水管網筑起“智慧防線”。
北斗織就“天空地”網,老舊房屋安全有了“千里眼”
株洲作為工業重鎮,73.76%的城鎮化率背后,是大量建成25年以上的老舊房屋。過去,傳統“人防”模式下,工作人員需逐棟排查房屋安全,不僅效率低下,還難以發現隱蔽性隱患。2023年起,株洲市率先探索“北斗+InSAR衛星+AI”的立體監測模式,讓老舊房屋安全監測邁入“智防”時代。
在蘆淞區鐘鼓嶺歷史文化街區,36套DBD高精度北斗監測設備已穩定運行超一年,實時捕捉房屋沉降、傾斜、振動等數據,累計生成上百萬條監測記錄。2024年夏季,該街區一棟20世紀初期的磚木結構建筑因持續降雨出現輕微沉降,北斗設備第一時間觸發預警,社區與專業機構聯動處置,通過加固地基化解風險。
截至目前,株洲市已對城市四區約869平方公里區域完成InSAR衛星廣域篩查,結合房屋普查數據篩選出中高風險建筑,針對性安裝北斗監測設備,將人工與設備投入減少90%以上,構建起“發現——預警——勘查——消患——驗證”的閉環管理體系,該項目也成為住建部應用試點典型案例。
精準定位漏損點,供水管網迎來“微創”修復
“以前靠人工聽漏,一人一天最多排查2公里管道,還容易受交通噪聲干擾。現在有了北斗設備,不用破拆路面,就能精準找到漏點。”株洲市水務集團聽漏專班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供水管網監測的技術變革。
2024年9月,株洲市在荷塘區富家垅片區首次部署79臺北斗管道漏損監測設備,一周內便報警21次,工作人員現場確認并修復漏點23處,其中3處漏點還發現了多重泄漏問題。改造后,該小區DMA夜間最小流量每小時下降15.68噸,節水效果顯著。
這一技術的核心優勢在于其“吸附式安裝+北斗定位+AI算法”的組合拳。設備無需破路,通過強磁吸附在管道外壁,內置電池可續航5年以上,4G模塊實時回傳數據;基于北斗定位,能精準反饋0-150米范圍內的泄漏區域,漏點分析準確率超95%。2025年2月,楓溪大道至伏波大道沿線部署的810套設備再傳捷報,成功定位DN600大管徑管道泄漏點1處、DN300管道泄漏點2處;在國稅蘆淞分局,北斗設備發現一處每小時漏水量達5噸的管道問題,修復后當月水費直接下降1.2萬元。目前,株洲市已在企事業單位、社區部署該類設備超千臺,逐步破解“管網漏損率高、維修成本大”的行業難題。
從守護百年老屋的“微震動”,到追蹤地下管網的“水滴聲”,株洲市以北斗技術為支點,正在書寫城市安全治理的新篇章。未來,隨著2025年北斗國際峰會的臨近,株洲計劃在老城區再部署2000臺供水管網漏損監測設備,并在醴陵打造全國首個城市級北斗漏損監測示范基地,力爭將供水管網漏損率從9%降至7%以下,推動“株洲模式”向全國復制推廣。在這片創新熱土上,北斗之星正閃耀于城市上空,為建設“韌性株洲”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動能。
(文/聶千川 汪穎 韓亞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