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沖擊與文化同質化風險加劇的當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活化,成為彰顯城市獨特品格、延續地方文脈的關鍵。常德作為浸潤沅澧文明的古城,擁有以“善卷讓王”“屈原行吟”為源流的“善德文化”,這是其打造文化標識的核心資源。借鑒北京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的寶貴經驗,深度激活“善德文化”,是常德實現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
北京歷史文化、街區文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經驗,在于堅持以人為本、文化為魂,以“有機更新”替代大拆大建,通過小規模、漸進式微循環改造,既守護歷史肌理,又提升生活品質,為常德提供了多維度參考。
空間重塑上,北京注重保護肌理與品質提升并行。如楊梅竹斜街修復時,尊重原有社區結構、保留大量原有居民,選擇性引入設計師工作室、非遺工作坊等新業態,推動新舊文化在空間與功能上共生。文化融合方面,北京著力傳統資源的當代轉化,東四三條至八條作為國家歷史文化保護區,保存著元大都胡同肌理,修復中把東四四條77號院打造成胡同博物館,還原四合院及古建筑元素,以新舊共生面貌吸引關注。業態調控上,北京建立明確機制,用負面清單限制不符商業形態,同時培育“文化+”業態,如前門北京坊引入PAGEONE 旗艦書店、MUJI 酒店等,成為文化與潮流交匯點。技術賦能層面,北京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文化遺產,通過三維掃描、建模為歷史建筑建檔,構建智慧管理系統實現人流監控、智慧消防,還開發 AR/VR 數字導覽,讓歷史文化傳播更生動。
立足“善德文化”,常德可從多方面探索歷史文化街區活化的深度融入策略。構建“善德文化”主題旅游線路是重要一環,需將現有景點系統整合,以“一條文化主線、多條體驗線路”,編織成講述常德善德故事的網絡,打造“從上古大德到近代英烈,常德人的精神譜系”敘事脈絡。其中,“尋根溯德”文化探源線串聯善卷故里、德山、屈原公園等景點;“詩書傳德”文脈體驗線連接中國常德詩墻、常德詩墻公園、白馬湖文化公園等景點;“山水蘊德”生態感悟線涵蓋桃花源、柳葉湖等景點;“市井見德”煙火生活線貫通常德河街、老西門、城頭山遺址等景點。
同時,要讓重要景點突出“善德文化”特質。德山作為“善德文化”發源地,需強化核心地標,在登山步道或核心廣場打造“善德大道”,設浮雕、景墻講述“善卷讓王”等故事,開展沉浸式體驗項目與公益講座,設計統一“德”字標識強化記憶。中國常德詩墻需增強“詩書傳德”影響力,開發“詩墻中的善德精神”專題語音導覽,舉辦詩詞大會、朗誦會,讓靜態詩墻變成動態文化課堂。桃花源要凸顯“和諧仁愛、天下大同”內涵,在講解、演出中強化社區倫理,設計“桃花源村民的一天”體驗項目,讓游客感受道德氛圍。常德河街及老西門需突出“誠信守義”商業倫理,引入百年老字號并設“品牌故事墻”,開展“善德商鋪”評選,形成正向激勵與消費指南。
借鑒北京經驗,深度融入“善德文化”,常德各景點將不再是分散珍珠,而是被“善德文化”金線串聯的璀璨項鏈,向世界講述清晰、動人、獨一無二的常德故事,推動歷史文化街區真正實現保護與活化的有機統一。
(文/羅立群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