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礦渣堆積、水體污染、石漠化嚴重的冷水江市銻煤礦區,通過系統生態修復和產業融合創新,實現從“黑色礦區”到“綠色典范”的華麗轉身,探索出一條“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新路,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供生動范本。近日,該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獲評湖南省首屆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冷水江市銻煤礦區歷經百年粗放開采,生態環境一度嚴重受損,礦渣堆積達5200萬噸,水體砷銻污染峰值超標約700倍,石漠化面積超過70%,森林覆蓋率僅剩8%。2020年以來,冷水江市以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試點工程為統領,搭建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災“五治聯動”框架,統籌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社區四方力量,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生態修復格局。
該試點工程針對歷史遺留礦渣和劇毒砷堿渣,采用“原位穩定化+集中安全封埋”等先進技術,實現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從源頭切斷重金屬污染鏈;面對大范圍石漠化地貌,創新運用“坡面點植綠化工藝”,在保護原始景觀的同時成功復綠,塑造出“萬馬奔騰”巖溶奇觀;通過種植超富集植物和土壤改良,造林復綠超1萬畝,林草覆蓋率從8%提升至65%。
在修復基礎上,冷水江市探索“生態修復+”多元融合模式,深度挖掘地質遺跡、工礦文化和紅色資源,打造集生態觀光、礦業文化、地質科普、紅色教育于一體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范區;在重金屬污染風險可控區建成100萬千瓦級光伏基地,年發電12.7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80萬噸;流轉修復農田2500畝,發展“銻都黃桃”“稻田共生”等生態農業品牌,農產品溢價超過50%。
同時,當地首創“生態修復券”制度,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形成“治理-增值-反哺”資金閉環;設立1000個生態管護公益性崗位,助力原礦工轉型為護林員、巡查員;建立社區議事機制,構筑“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長效治理生態。
經過系統修復,該區域11項重金屬指標全面達標,年增碳匯能力6萬噸,生物多樣性指數提升40%,生態產品價值年轉化效益超過15億元,重現“聲聲鳥啼入耳來”的盎然生機,“生態負債”局面得以徹底扭轉。該案例入選聯合國COP15《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其系統化、集成化的修復范式為全球重塑資源枯竭型城市未來提供了“中國典范”。
(文/梁浴濤 李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