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縣推進秸稈“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綜合利用
還田肥了土,喂牛富了家
近日,平江縣伍市鎮顏家村田野上,加裝粉碎裝置的收割機開足馬力作業。稻穗脫粒的同時,秸稈被粉碎成屑,均勻拋撒田間,彌漫著清新的草木香。
“別看這碎秸稈不起眼,它如今可是個寶。”平江縣壽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壽光伸手扒開混著秸稈的泥土,向記者展示,“往年秸稈要么一把火燒了,要么爛在田埂上,現在粉碎還田利用,還可做成牲口飼料。”
記者見到,顏家村的部分秸稈打包后,送到隔壁普慶村的收儲網點。收儲網點附近有個肉牛養殖場,200多頭肉牛甩著尾巴,“咔嚓咔嚓”嚼著秸稈做成的飼料。
“周邊村子晚稻收完后打捆回收的秸稈余料,粉碎喂牛,一頭牛一年能省約3000元飼料錢。”平江縣普慶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獻球算了筆“經濟賬”:一半秸稈自家牛吃,一半賣給周邊養殖戶,每年光這一項就多掙十幾萬元,牛糞混著秸稈纖維也是好東西,就等著運去做肥料。
離伍市鎮不遠的甕江鎮雙潭村,山坳里崛起一座4000平方米的鋼結構廠房,在做投產前準備。“秸稈加工,現在可是朝陽產業。”平江縣雙鑫生態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曾鐵成介紹,秸稈和畜禽糞便在此發酵,做成育秧基質和有機肥,能使化肥減量,估計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工廠投產后年處理秸稈6000噸,能滿足全縣育秧需求,預計年產值可達460萬元。
“碎稈還田肥了土,捆稈喂牛富了家,糞稈制肥壯了苗,最終回到田間,催生出飽滿的稻穗。”平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曾要軍介紹,平江縣創新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綜合利用,已建成2個秸稈收儲運中心、10個收儲網點,培育12家市場主體,形成“碎稈肥田、捆稈養殖、糞稈變肥、肥田產糧”生態閉環。2025年,該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預計超95%,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綠色動能。
(文/徐典波 陳振要 吳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