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
江華秸稈綜合利用點草成金
9月3日上午,江華瑤族自治縣會合村中稻田里機器轟鳴,打捆機將散落的秸稈卷成整齊的“草卷”,秸稈粉碎機將金黃的稻稈瞬間化作碎末。這是江華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與現場演示會的一個鏡頭。江華正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的雙贏之路。
白芒營鎮農戶尹小英指著自家三臺草編機介紹道:“過去沒人要的秸稈,焚燒污染空氣,現在成了香餑餑。”她每年在村里收購3000畝稻草加工成運輸草墊,年處理量達1000噸,成品遠銷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基地。
這樣的轉變源于江華構建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的“五化利用”體系。該縣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縣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23.5萬噸,綜合利用率達86.05%。其中,肥料化利用18.4萬噸,秸稈還田面積55.45萬畝;飼料化利用7600噸,支撐起縣域畜牧業發展;能源化利用,年處理4萬噸秸稈與30萬噸畜禽糞污,產出生物天然氣500萬立方米、有機肥30萬噸,帶動3000戶農戶參與回收,戶均增收超300元。
在涔天河鎮示范基地,秸稈還田技術讓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30%;白芒營鎮平菇種植大棚內,農民利用秸稈制作食用菌基料,發展平菇、香菇等食用菌種植,提升了農業附加值。
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白春生介紹,目前,江華秸稈利用主體46個,引進培育秸稈綜合利用企業3家,建成標準化收儲中心1個,形成“農戶+合作社+企業”的閉環產業鏈。恩泉公司負責人仝曉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噸秸稈可產生天然氣10立方米、有機肥0.8噸,年產值突破1.2億元,解決60余人就業。
?。ㄎ?楊永玲 余濤 黃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