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藥香跨越古今,一枚銀針聯通中西,一株小草造福世界。中醫藥學是世界醫學寶庫的重要一員,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新時代背景下,中醫藥智慧回歸國人日常生活,全社會正營造“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良好氛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應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保護好、發掘好、發展好、傳承好中醫藥文化,全鏈條創新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政策利好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指路引航。中醫藥事業,是中醫藥文化所依托的載體。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對于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從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到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實施;從2019年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到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年《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出臺等,中醫藥事業發展頂層設計加快完善。制度創新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堅實后盾,為中醫藥文化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撐。今年,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推出的“湖湘仲景中醫藥文化流動夜市”大獲成功,中醫養生“圈粉”年輕人,這是在我省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基礎上涌現的新的文化現象。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離不開一個重要原則,即“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應真正做到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突出原創性、保持民族性、延續傳統性、體現時代性。
全方位多路徑普及中醫藥文化。首先,應進一步推廣中醫藥養生理念,以“治未病”呵護全民健康。中醫養生強調天人合一,可宣傳推廣依據二十四節氣進行養生保健的理念,應時應節開展相應的科普教育活動,指導人們適時調整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以預防疾病和增強體質。其次,大力推動中醫藥文化融入校園教育體系。通過編撰最新教材和更新課程內容,將中醫藥核心理念與基礎知識嵌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中,普及中醫藥知識,展示中醫藥文化。學校可舉辦諸如中醫藥防近視、中醫藥日常保健等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科普活動,增進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和認識。再次,運用現代傳播手段弘揚中醫藥文化。既要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中醫藥文化精髓,又要充分運用新興媒介對中醫典籍進行數字化整理保護,對中醫藥文物進行現代化展陳,對經典名方、傳世技藝、植物本草進行多媒體推廣,讓中醫藥傳統經典不斷煥發生機,推進中醫藥文化與時俱進、長盛不衰。
促進中醫藥文化與生產生活有機融合。科技賦能,提升中醫藥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對中醫藥知識進行數智化傳播應用,讓中醫藥服務更加接地氣。例如開發中醫藥可穿戴設備、中醫藥智能咨詢系統等,使人們更為便捷地體驗中醫藥服務。加強傳統中醫藥元素衍生開發。運用現代科技和技術手段,對傳統中醫藥元素進行深度發掘、整合、開發和利用,創造出更多富含中醫藥元素、貼近日常生活的新產品、新形態。近段時間,保定市婦幼保健院中醫門診大廳開設中醫藥文創作品展示區,推出的中藥耳飾、中藥棒棒糖、紫蘇糕、中草藥扇等大受市場歡迎,便是有益的嘗試。推進中醫藥全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鼓勵中醫藥科研機構與政府部門、高等院校、企業攜手合作,充分挖掘中國傳統醫藥所承載的文化、醫療、保健、養生等功能,將中醫藥與旅游、養老等產業相結合,共同研發創新中醫藥產品和服務,拓寬中醫藥的應用場景,持續提升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文/陶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