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發出“足球招募令”:為進一步推動足球運動的發展,發掘和培養優秀足球人才,組建高水平男子足球集訓隊參加湖南省足球聯賽(湘超),面向社會公開選拔隊員。目前已有長沙、永州、邵陽等地相繼“搖人”。
“一支穿云箭,千軍萬馬來相見。”隨著“蘇超”的爆火,全民足球運動如同一場“武林大會”,開始在各地醞釀。綠茵場上的風起云涌,經由民間的“祛魅”,與煙火氣、平民化產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比如此次“湘超”招募對象,就包括了中學生至40歲社會各界人士,這樣靈活的條件,顯著降低了門檻——能來你就來,主打一個盡可能“全面激活”。
對“湘超”而言,“蘇超”已經珠玉在前。所以“湘超”要做的,是如何蹚出自己的路徑,踢出獨有的風采。
模仿從來不難,難的是如何避免陷于“皮相”。比如“蘇超”中的“一城一梗”,我們當然也能模仿,但符號堆砌并不等于情感共鳴,需要警惕的是淺層嫁接導致傳播效應不顯。對湖南而言,更需要將“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通過球員故事、戰術風格,或逆風翻盤的賽場敘事來具象化,真正完成“湖南人是什么樣子”的集體表達,最大限度地激活全民參與熱情。
文旅融合如何不失度,也是一大挑戰。比如,若賽事門票綁定景區門票,會否造成賽事期間景區服務超載?各景區怎樣應對有可能洶涌而至的人潮,能否做到短期內服務質量的提升?這是需要未雨綢繆的事。
舉辦“湘超”的目的,是推動全民足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而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是構建足球生態的關鍵要素之一。因此,“湘超”必須聚焦青少年足球運動員、中小學專業教練的培養問題,并下足功夫。如果只停留于流量狂歡,而忽視了青訓體系的輸血,那么賽事的成效會大打折扣。
挑戰,就是機遇,就是未來。腦洞大開、推陳出新,在全民足球運動中做好“湖湘應答”,那么“湘超”定能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
(文/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