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沉下去 服務提上來
——岳陽市高質量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紀實
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上下聯動……近年來,岳陽市統籌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6個縣市組建13個緊密型醫共體,覆蓋16家縣級公立醫院、121家鄉鎮衛生院,形成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醫療衛生協調體系,讓群眾在“家門口”更有“醫”靠。
因地制宜,醫共體模式百花齊放
7月17日8時40分,平江縣加義鎮54歲居民吳某突發中胸痛,到加義鎮衛生院做了心電圖,初步判斷為心梗。加義鎮衛生院第一時間將心電圖發給平江縣第一人民醫院胸痛中心,該中心主任路巍立即指導用藥。10時許,該患者直接轉診到平江縣第一人民醫院導管室,造影發現前降支中段血管堵塞狹窄程度達95%以上。10時30分,醫生完成手術。
“鄉鎮衛生院每個月平均有3到5名心梗病人轉診過來,不用通過急診,直接到胸痛中心救治,為搶救生命節約時間。”路巍說。
2019年,平江縣被列入國家第一批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該縣第一人民醫院、中醫院、第五人民醫院牽頭,分別輻射帶動相應片區,組建3個醫共體,形成“縣級強、鄉級活、村級穩”三級服務網絡。
平江縣衛健局醫改事務中心主任盧義明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平江縣基層醫療機構雙向轉診總量達16334人次,同比增長150%,真正做到治得好小病、管得住慢病、看得出大病、轉得了重病。
岳陽市衛健委聯合醫保、財政等部門形成跨部門協同合力,全面鋪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各縣市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縣域醫共體建設模式——
湘陰縣建立“1+4+19”醫共體模式,以縣人民醫院為牽頭醫院,4家縣級醫院、19家鄉鎮衛生院為成員單位,成立醫共體理事會,形成三級治理格局;岳陽縣建成智慧急救體系,形成縣城區域10分鐘到達、城郊區域30分鐘響應的快速急救網絡,患者信息實時傳輸及上級醫院遠程搶救指導,實現“上車即入院”。
資源下沉,基層醫療能力持續提升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關鍵在于將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診療能力,讓病患在“家門口”診療、康復。
華容縣注滋口鎮62歲的劉某,患頑固性皮膚病7年,病情反復,四處求醫。今年7月,華容縣人民醫院通過湘雅醫院皮膚科的遠程診療平臺,與湘雅專家視頻連線,“面對面”會診,規范用藥治療,讓劉某擺脫病痛折磨。“真沒想到,在‘家門口’就有省里的醫生給我治病,方便又實惠。”劉某說。
今年,華容縣人民醫院與湘雅醫院遠程會診200余例,讓病患就近、高效、便捷地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平江縣潛心培養“帶不走”的醫療隊。2019年至2024年,平江縣第一人民醫院與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開展緊密型合作,加速推進多學科聯合腫瘤診療、骨科、婦科等重點專科建設,提升多個科室的整體醫療能力。湘雅二醫院免費接收平江縣醫務人員進修學習。同時,平江縣牽頭醫院每年選派100余名骨干力量下沉,開展帶教查房、手術指導,手把手提升基層能力,以縣帶鄉,補齊鄉鎮衛生院醫療人才短板。
“今年1至8月,平江縣基層就診率達66.71%,縣域內住院量占比達83.81%。”平江縣第一人民醫院院長曾思先說。
在岳陽市醫療系統,人才下沉、技術下沉、管理下沉、服務下沉已成常態。
岳陽市人民醫院內分泌專家團隊主動下沉鄉鎮衛生院,點對點幫扶基層建設糖尿病特色專科;汨羅市通過政策引導和機制約束,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動117名借調至市直醫院的鄉鎮衛生院編制人員返崗……
今年以來,岳陽各醫共體牽頭醫院累計下派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178人次,從簡單的坐診、巡診,向專科共建、長期派駐、擔任分院負責人、建立名醫工作室等深度合作延伸。
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流動,有效激活了鄉鎮衛生院的活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占比提升至65%,鄉鎮衛生院高血壓、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規范管理率提高至69%。
建強平臺,打造信息聯通“一張網”
在臨湘市,一紙轉診單,打通醫療衛生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手術在縣級、康復在鄉鎮”無縫對接。
8月13日,臨湘市坦渡鎮聯盟村64歲的村民楊有才(化名),因摔傷致左股骨內髁開放性骨折和左側肋骨骨折。他在臨湘市人民醫院手術住院14天后進入康復期,轉診回到坦渡鎮桐梓鋪衛生院,拆線換藥。9月初,楊有才基本康復出院。“轉診回鄉鎮衛生院,我沒有再支付住院起付費用,看病更實惠。”楊有才說。
臨湘市醫療集團推動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創新實行總額預付和轉診起付線連續計算,為患者節約費用開支。今年以來,臨湘市住院次均費用下降5%,門診次均費用下降11.4%,讓政策紅利真正落進百姓口袋。
岳陽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蔡吉偉介紹,岳陽市加強醫共體資源共享,各醫共體打破機構壁壘,建立縣域內醫學影像、心電診斷、病理檢驗等中心,實現“鄉檢查、縣診斷”,打造信息聯通“一張網”,讓群眾以基層醫院收費標準享受縣級醫院診療服務。
平江縣建立區域檢驗、心電、影像共享中心,實現“基層檢查、縣級診斷、區域互認”,年服務超12萬人次;湘陰縣通過遠程會診8萬多例、遠程心電診斷3萬多例,鄉村兩級就診率顯著提升。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成為控制醫療費用的“利器”。各縣市普遍將醫保基金整體打包給醫共體,實行“總額預算、按月預撥、年終結算”,建立“錢隨人走”的激勵機制,群眾就醫負擔不斷減輕、健康獲得感持續提升。
(文/姜鴻麗 周磊 高大為 江炳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