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材料送到屋,編織完了又有人來收貨,上個月我們一家有7000多元的收入?!?月27日上午,桑植縣官地坪鎮杜家坪居委會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谷連杰一家五口坐在屋場外編織藤椅,而谷連杰則笑著講她的“致富經”。
去年底,官地坪鎮藤椅扶貧工廠開工,實行訂單式生產,以計件發放工資,至目前已生產藤椅10萬余把,帶動379名貧困戶就業,人均月增收2500元。谷連杰一家就是這個扶貧工廠的受益者。
扶貧工廠作為產業扶貧的新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民返鄉和貧困群眾就業的難題。近年來,桑植優先在貧困村、人口聚集區、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等地,通過建扶貧工廠、基地,增設扶貧崗位,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推動群眾增收,企業增效,脫貧增速。
在全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桑植著力打造“造血式”脫貧模式,充分利用安置區內基礎配套設施,結合集鎮商貿發展需要,運用“1+N”的多層建筑模式規劃設計,引進各類經營主體,利用安置區門面建立扶貧工廠?!耙粯情T面收益歸集體所有,開設的工廠還能提供就業崗位?!笨h扶貧辦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家門口的“造血式”脫貧模式讓搬遷戶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其經驗得到有效推廣。
于是,陳家河鎮唐家坪安置區引進張家界康茜生態農業扶貧工廠,洪家關白族鄉回龍安置區引進華聯扶貧工廠……至目前,桑植共有54家扶貧工廠,吸納2980名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其中521名為貧困勞動力,人均年增收3萬余元,帶動全縣400多個貧困家庭脫貧。
(文/上官智慧 謝德才 黎治國)